当前位置:首页 > 快讯 > 正文

合川雕漆技艺传承人刘翰音:绘出惊艳千年的“中国红”

发布日期:2024-12-11 17:10

雕漆,又称剔红,是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瑰宝和精华,距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横跨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在明清两朝还是皇家宫廷工艺器物,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和艺术价值。

  在合川钓鱼城山下的艺术村,有一家“渝派漆艺”实训基地,也是一家向广大市民和游客免费开放的雕漆展览馆。馆内展出的十多件雕漆作品,色泽朱红、纹饰精美,有香炉、花瓶、生肖、紫砂壶等多个造型,每一件都巧夺天工、美轮美奂,具有极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价值,令前来观赏的市民赞不绝口,大为惊叹。

▲刘翰音正在制作雕漆作品
  这里的主人,就是雕漆技艺传承人、重庆雕漆创始人刘翰音,她曾参与多项国礼制作、多件故宫馆藏文物的复刻修复。“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如同她名字的寓意“推崇自然和本质的美”一样,知性优雅、气质温婉的刘翰音在雕漆创作这条艺术道路上从未停下追逐的脚步,力求体现出作品包容、和谐的独特魅力。

  “雕漆是用天然漆料在胎上涂抹出一定厚度,再用刀雕刻出花纹的技法,也被称为时间堆积的艺术,需要经过画图、制漆、髹漆、雕刻和打磨等百余道工序。每道工序的技艺,都需要时间的沉淀,一位匠人至少需要十年左右,才能熟练掌握各种雕漆技法,达到器物有灵的境界。”日前,刘翰音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道。

▲摆件团花唐马 刘亚春 摄


自幼酷爱艺术 只身北上学艺

刘翰音是合川人,从小就对各项工艺美术有浓厚的兴趣,牙雕、玉雕、木雕、素描、油画、国画……只要她看到,总会爱不释手、满心欢喜地端详半天。

  上学后,心灵手巧的刘翰音展现出了过人的艺术天赋。初中时,她无师自通就会用圆规在粉笔上雕刻出凉亭、动物、高跟鞋等惟妙惟肖的图案,令同学们赞叹不已。当刘翰音看到别人在家具上上漆时,竟难掩一阵激动。这让她不仅对生漆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在她心中深埋下了一颗艺术的“种子”。

▲刘翰音正在创作雕漆作品 邱云春 摄

  后来,刘翰音上大学、毕业、结婚生子、开商贸公司……中间有十多年,忙于应付各种日常事务的她再也没空拿起画笔,但那个艺术梦想却从未在她的世界消失。一次,她去朋友家做客,偶然看到了一件雕漆摆件,从小就喜欢红色的她大为震撼。“这是什么工艺?简直太美了!”刘翰音拿在手上反复把玩,如获至宝。通过网络搜索,她才得知,原来这就是中国传统手工艺——雕漆。
  雕漆的出现唤醒了刘翰音心中沉寂多年的激情。很快,她作出了一个改变人生的重要决定:“我要去北京拜师,学习雕漆!”2017年,按网上查到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雕漆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殷秀云在北京的地址,刘翰音找上了门。当她见到老师激动万分地表达拜师意愿时,却遭到对方婉拒。“你家在重庆,离北京很远,一个人来学艺既不方便也不现实,你还是回去吧!”殷秀云的话并没有让刘翰音打消念头,她没有多说,留下老师的微信后便礼貌地告辞了。

▲刘翰音雕漆工作室 刘亚春 摄
  此后长达一年多的时间,刘翰音经常与老师交流,多次表达学艺的决心。她还把自己的画作发给老师看,被对方称赞很有灵性。“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最终,殷秀云被刘翰音的坚持和诚意所感动,收下了这个年龄最小的女弟子。

  雕漆匠人的第一步是做刀,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将铁条打磨成大小、长短、角度、弯度、厚度等不同的薄刃,雕漆时间越久,所用的刀也越多。起初,刘翰音从基本的绘画、雕锦纹入手,在橡皮上练习,一个小方锦就有32刀,要刻得横平竖直、大小一样,才敢在废弃的漆片上再练。“雕漆讲求‘落刀无悔’,十分考验匠人的耐心、眼力和手力,需要极度专注、屏气凝神,稍有差错就全盘作废。”刘翰音说,雕漆时,需要每天在胎上刷一层漆,20天才有1毫米厚,而一颗最小的珠子要刷漆60天,才能达到3毫米厚。一件普通的器物往往需要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让漆堆积到一定厚度,这是“加法”,然后一层层往下雕刻,就是“减法”。

▲荔枝纹提梁食盒 刘亚春 摄



精雕细琢出精品 推广传播为使命

“三年出徒,十年出师”,经过日复一日的苦练,刘翰音的技艺逐渐提高,期间还到中央美术学院进修,后来已经能达到纹饰如头发丝般纤细的精湛程度了。此外,她对金漆镶嵌、犀皮漆、漆画、金缮修复等多种漆艺均可融合运用。

  “百里千刀一斤漆。”三斤生漆才能熬一斤大漆,使用时还要对其处理和加工,用贵重的矿物质颜料调色,比如红色用顶级朱砂,浅蓝色用绿松石,黄色用雄黄……原材料成本昂贵,加上雕漆以中国传统图案为主,华美富贵、喜庆吉祥,其不菲的身价成为稀有尊享的国礼之一。多年来,刘翰音制作了赏盘、紫砂壶、吉祥物等20多件雕漆艺术品,有“剔彩春寿捧盒”“富贵长寿桌屏”“万字团花雕漆三才盖碗”“雕漆团花唐马”等。2022年,刘翰音独立设计并制作了史上第一张演奏级雕漆古琴《朱颜》。其中,她最满意的作品是2022年制作、历时两年完工的“万里江山剔红紫砂壶”,作品通体艳红、纹饰山水层叠,工艺十分复杂,展示了她极高的艺术创作水准。2023年,刘翰音开始创作独特的纸胎漆器,并衍生出雕漆茶具、首饰系列等。

学生参观雕漆作品 邱云春 摄

  2021年,刘翰音回到重庆,希望用自己的技艺为家乡发展作出贡献。次年,她的“渝派漆艺”实训基地落户合川钓鱼城艺术村7号楼。
  一次,刘翰音在散步时看着满地黄葛树落叶,突然灵光一现:“我何不用黄葛树树叶制作茶则呢?”说干就干,她将收集来的叶片清洗、修剪、煮沸、晾干,去叶肉,留叶脉,然后反复上漆,经过十几道工序、历时90余天,制作出了油光锃亮、独一无二的大漆黄葛树树叶脱胎茶则,还有香插、点心碟等系列,获得2024“重庆好礼”旅游商品(文创产品)大奖铜奖。

▲桌屏富贵长寿 刘亚春 摄

  一直以来,刘翰音都以教授和传播雕漆技艺为使命,身体力行地做中华漆艺文化的推广者和践行者。她多次到本地中小学与在合高校讲课,宣讲雕漆文化,还经常组织文化沙龙,与来访者深入交流。如今,实训基地已成为合川统战文化传播点、合川新专联实践创新基地、合川党外知识分子之家,接待全国各地游客和外国友人上万名。
  “我希望种下漆艺传播的种子,挑选到合适的接班人。”刘翰音说,我们有这么漂亮的雕漆,值得每个国人骄傲和自豪,期待今后更多人了解和喜爱雕漆,让它在时光的长河中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


总编辑:杨彪

副总编辑:吴显峰

审核:蒲娅娜

校对:朱荣欣

责编:蔡沁宏

记者:袁询

来源:合川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