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漆,又称剔红,是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瑰宝和精华,距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横跨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在明清两朝还是皇家宫廷工艺器物,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和艺术价值。
“雕漆是用天然漆料在胎上涂抹出一定厚度,再用刀雕刻出花纹的技法,也被称为时间堆积的艺术,需要经过画图、制漆、髹漆、雕刻和打磨等百余道工序。每道工序的技艺,都需要时间的沉淀,一位匠人至少需要十年左右,才能熟练掌握各种雕漆技法,达到器物有灵的境界。”日前,刘翰音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道。
刘翰音是合川人,从小就对各项工艺美术有浓厚的兴趣,牙雕、玉雕、木雕、素描、油画、国画……只要她看到,总会爱不释手、满心欢喜地端详半天。
▲刘翰音正在创作雕漆作品 邱云春 摄
雕漆匠人的第一步是做刀,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将铁条打磨成大小、长短、角度、弯度、厚度等不同的薄刃,雕漆时间越久,所用的刀也越多。起初,刘翰音从基本的绘画、雕锦纹入手,在橡皮上练习,一个小方锦就有32刀,要刻得横平竖直、大小一样,才敢在废弃的漆片上再练。“雕漆讲求‘落刀无悔’,十分考验匠人的耐心、眼力和手力,需要极度专注、屏气凝神,稍有差错就全盘作废。”刘翰音说,雕漆时,需要每天在胎上刷一层漆,20天才有1毫米厚,而一颗最小的珠子要刷漆60天,才能达到3毫米厚。一件普通的器物往往需要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让漆堆积到一定厚度,这是“加法”,然后一层层往下雕刻,就是“减法”。
▲荔枝纹提梁食盒 刘亚春 摄
“三年出徒,十年出师”,经过日复一日的苦练,刘翰音的技艺逐渐提高,期间还到中央美术学院进修,后来已经能达到纹饰如头发丝般纤细的精湛程度了。此外,她对金漆镶嵌、犀皮漆、漆画、金缮修复等多种漆艺均可融合运用。
▲学生参观雕漆作品 邱云春 摄
▲桌屏富贵长寿 刘亚春 摄
总编辑:杨彪
副总编辑:吴显峰
审核:蒲娅娜
校对:朱荣欣
责编:蔡沁宏
记者:袁询
来源:合川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