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快讯 > 正文

“合川工匠”余晓华:传承祖辈手艺 坚守工匠精神

发布日期:2024-05-15 18:10

“同德福”作为合川最早的桃片品牌之一,创立至今已有120年历史。作为第四代传人的民营企业家余晓华,将祖业发扬光大,使同德福成为了合川桃片行业的一块金字招牌。日前,记者对重庆市合川区同德福桃片有限公司负责人余晓华进行了采访。


▲余晓华展示公司获得的奖牌和奖杯(资料图) 记者 袁询 摄

传承祖辈手艺 坚守工匠精神



4月22日,春雨淅淅沥沥,江城大地清风微寒,位于铜合路的“同德福”桃片厂内机械声轰鸣、生产线“火力全开”,一派热火朝天忙碌景象。作为“同德福”第四代掌门、首批市级非遗传承人,今年70岁的余晓华始终坚守生产一线,原材料采购、果仁筛选、炖糕切片、产品包装等环节都亲力亲为,犹如一台行走的“质检仪器”,以多年的桃片制作经验严把产品质量关。用他的话来说“质量是企业的立身之本,做好吃的桃片不难,要几十年如一日做好且保持好桃片独有的风味和品质,就要从细枝末节抓起。”这不仅是传承祖辈留下来的手艺,更是余家四代人坚守的匠心精神。
1898年,余晓华的曾祖父余洪春与蒋盛文共同创办“同国福”斋铺,1900年更名为“同德福”,主营蜜饯,桃片为配品。1912年,余晓华祖父余复光成为二代掌门,接手后进行市场分析,发现桃片销路好,便将桃片作为主力产品,改变生产工艺,选购合川优质糯米、云南四川交界处的核桃仁、英国生产的白砂糖,经此一变销量大涨,事业发展渐隆,在1926年的美国费城世博会上斩获金奖。
“父亲余永祚是第三代传人,在耳濡目染下,我从小就学习制作桃片,并于2001年接手‘同德福’。”余晓华说,13岁开始学习各种配方和制作技艺,15岁时练习手工切桃片,数十年的积累,练就了蒙眼“盲切”桃片的独门绝技,余晓华获评首批市级非遗传承人、“合川工匠”等称号,先后登上2009年央视“欢乐中国行·魅力合川”、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3年“美丽乡村行·走进合川”、2017年央视“魅力中国城”等大型舞台。“同德福”桃片也先后获评中国名小吃、中华名小吃、“重庆好礼”、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荣誉称号,“同德福”桃片厂也被评为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非遗传习所等。

▲余晓华展示非遗刀功切片技艺(资料图)
开拓创新 赋予非遗品牌新内涵



余晓华的办公室收藏着诸多旧报纸,记录着不同时代的“同德福”发展历程,奖牌证书见证着“同德福”四代人在岁月长河中的与时俱进、薪火相传。翻看着旧物件,他一边向记者讲述着“同德福”的前世今生,一边分享着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

如果说质量是企业的立身之本,那么创新就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多年来,余晓华坚守着传统桃片制作技艺,同时不断创新,为品牌赋予新的内涵。十年前,余晓华曾提出桃片如不创新将会被淘汰,因为它含糖量较高,不符合现代饮食习惯,一旦降糖,可能会影响它“化渣”的口感。多年来,他不断尝试、积极创新,如今已研制出“红香糯米”桃片,实现了降糖与口感的兼顾,目前正在研究与之匹配的馅料,预计不久这款产品将与大众“见面”。

而这只是余晓华在桃片类别、风味方面推陈出新的尝试之一,有好的想法,他就勇于实践,一些产品一经上市就受到消费者热捧,也有部分产品如巧克力桃片就因独特的风味口感,获得年轻人的一致点赞,最后因造价略高未能上市销售。用余晓华的话来讲就是,新品研发是一个积累且漫长的过程,也许会经历很多次失败才出一个产品,但若不勇敢迈出这一步,就会始终在原地踏步。目前,“同德福”开发桃片单品达6个,可满足不同人群的口味和喜好,其研发出豆香、香酥型桃片并成功申请专利。同时,还研制出桃片润粉装置、多层糕体液压墩糕装置、桃片卧式快速擦粉机等设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均得到显著提升。

合川桃片作为传统技艺类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制作工艺融合了糕点技师百年的心血和智慧,历经时间的选择和检验。谈及技艺传承,余晓华表示,妻子和内弟是桃片制作技艺区级非遗传承人,“同德福”的老伙计也懂制作,虽然大家都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热情,但年龄都越来越大,真诚地希望更多的“青春力量”关注桃片、学习制作桃片,赋予它新的内涵,让它焕发出新的活力。



总编辑:杨彪

副总编辑:尹红梅

编审:吴显峰

审核:蒲娅娜

校对:朱荣欣

责编:蔡沁宏

记者:谌永恒

来源:合川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