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快讯 > 正文

合川非遗风采 | 山窝里飘出茶叶香

发布日期:2024-04-15 18:59


清明已过,位于双凤镇塘湾村的茶园,仍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云雾之中。茶园老板、重庆吊钟寺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氏玉芽手工制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胜强带着采茶工人,背着背篓拾级而上,采摘鲜嫩的茶叶,伴着蒙蒙细雨炒制今年的春茶。

▲村民正在采茶



制茶:热火细炒出清香

清水冲泡,墨绿色的卷曲茶叶渐渐舒展,摇晃杯身,淡雅的茶香随着热气席卷口鼻,轻抿一口,沁人心脾的清香充盈唇齿,久久不散。为生出这样的茶香,从茶树的选择到茶叶的炒制,都得下一番功夫。

据王胜强介绍,双凤塘湾村位于华蓥山山脉,土壤偏酸性,空气湿度较高,适合种植茶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曾有面积达200公顷的茶叶种植基地。王胜强与茶叶的缘分便是那时结下的。“初中毕业我就进了吊钟寺茶厂,当了一名采茶工人。”王胜强说,现在茶园里的500多亩茶树便是那时从贵州湄潭引进回来的种苗。

王胜强的炒茶技艺最初也学自厂里的老师傅。他介绍,炒茶大致有5个步骤:采摘后的鲜茶叶经过6至10个小时的晾青,去除部分水分,再在铁锅中煎炒,去除青草味、多余水分,慢慢炒出茶香。最后再经过揉捻、铸形、烘干等步骤,才算制茶完成。这其中最重要、最考验技术的便是炒制这个环节。

双手伸进四百多度的铁锅里,不停揉搓、翻动、抖散茶叶,让其充分均匀受热。在高温的熨烫下,茶叶渐渐变得卷曲、深绿,直至茶香四溢。整个过程至少需要三四十分钟,炒茶的动作不能间断,还得时刻注意茶叶情况,调整温度,以免焦黄。

一斤半的茶叶炒制完成,王胜强的手掌早已红肿。他看了一眼掌心笑着说道,“炒茶这么多年,手心早就长了厚厚一层老茧。”这层厚茧,在他看来是一枚勋章。努力总见回报,王胜强的这份用心得到了茶友的热情“回应”,“雪芽”茶站稳了市场,每年收益能达百万元。

▲王胜强正在制茶



精艺:博采众长练本领

除跟着厂里的老师傅学艺,王胜强也抓住每个机会,不断提升自己的制茶手艺。“之前有浙江那边的茶商来采购我们的茶叶原料,带了几个制茶师傅过来,炒制完成后再将成品带回去销售。”王胜强介绍,这些师傅一般不愿意传授自己的制茶技艺,回乡之前甚至会把自己带来的炒锅砸掉。

为了“拜师学艺”,王胜强常常跑去和师傅们打交道,套近乎。一来二往的交流中,师傅们和他渐渐亲近,愿意传授几招。四年的时间里,王胜强边看边学边练,不断摸索掌握炒茶的火候、时间、技巧。如今,在炒茶的过程中,他已经能通过看茶叶、闻茶味,适时调整炒制温度,让茶叶在手中充分“绽放”。

市场对茶叶喜好的改变也激励着王胜强不断精进技艺。“以前的茶汤偏浑、偏黄,但现在的茶友喜欢茶绿、汤清。”为此,王胜强先后前往云南、贵州、四川、福建等地考察学习,博取众长,融会贯通,让自己的制茶工夫更上一层楼,不断适应市场新要求。

2022年,王胜强还作为重庆代表队成员参加了川渝地区茶叶产业职工技能大赛,荣获“茶叶加工工”(手工制茶—绿茶)项目的二等奖。自己的制茶技艺得到权威认可,王胜强难掩喜悦,“制茶是手艺活,也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我会不断精进技术,让合川茶叶能够走向更加宽广的平台。”

▲新鲜茶叶及泡好的茶



传承:悠悠茶香飘万里

从事制茶行业30多年来,王胜强对茶叶的喜爱,其儿子看在眼里,落在心上,也在潜移默化中选择了和父亲同样的道路。

王胜强炒茶时,儿子便在灶前烧火,听着父亲的“指令”加柴、减柴的同时,也仔细观察父亲的一举一动,学习炒茶技艺。“如今,我的儿子也在做茶‘生意’,他一边卖茶叶一边继续练手艺。”谈到儿子,王胜强笑得欣慰,自己辛苦摸索出来的“王氏玉芽手工制茶技艺”也算是有了继承人。

更让王胜强欣喜的是,他还在上小学的小孙子对茶叶也颇感兴趣。每到采茶期,他总是带着小孙子上山,教他识别茶叶,采摘茶树上最嫩最新的茶叶。看着孩子在茶山奔跑的稚嫩身影,王胜强总觉得合川的茶文化一定能走得更远。

茶叶不仅让王胜强一家找到了发展方向,也为附近村民带去一笔丰厚的收入。清明前后50多天的采茶期,这座茶园就需要七八十名采茶工人。手脚勤快的,这段时间就能挣上万元,而最少的也有五六千元。现在每到清明节前,总有不少村民主动来询问采茶一事。“茶叶的清香惠及了乡亲,我也很开心。”王胜强说道。

在这座与山相依的茶园里,在爱茶之人的辛勤劳作、用心经营之下,“养在深山”的合川茶叶“走”出了大山,香飘万里。


总编辑:杨彪

副总编辑:尹红梅

编审:吴显峰

审核:蒲娅娜

校对:朱荣欣

责编:蔡沁宏

记者:陈钰铃;实习生:杨玙馨

来源:合川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