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快讯 > 正文

合川之子:一个关于卢作孚的特别定义

发布日期:2023-04-14 14:17


今天,2023年4月14日,是卢作孚先生诞辰130周年的日子。作为民族实业不能忘记的人,作为爱国企业家的典范,卢作孚先生在人们心目中,可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为历史所铭刻,为后世所尊崇


合川是卢作孚的故乡,合川人民纪念卢作孚自然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这种亲切感久而久之便衍生出了一个关于他的特别定义——合川之子。


合川是卢作孚成长的摇篮


18934月14日,卢作孚出生在合川城关北门外杨柳街的一个贫苦家庭。自此,他的人生便与这座城市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纵观卢作孚的一生,合川不仅是他生命的诞生地,更是他成长成才乃至成功的摇篮。


这里有他的祖辈。其祖辈曾居合川县城百里外的肖家场(今合川肖家镇),世代靠着为地主佃耕勉强维持生计。幸得其父卢茂林年轻时到了合川城,靠着帮人做麻布生意赚得一些收入,才得以让他和家人定居下来,并有条件读书。


卢作孚故事之幼时生活 作者:马开峰


这里有他的父母家庭。卢作孚兄弟妹6人:长兄卢魁铨、三弟卢魁甲、四弟卢魁群、五弟卢魁杰、六妹卢魁秀,他们都是在合川城关长大,都是合川的普通子弟。


这里有他“小鬼当家”的童年。卢作孚从小爱劳动、尚节俭。童年的卢作孚对父母十分孝顺,每天都要帮着砍柴、挑水、打扫屋子。尽管一家人总是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艰辛生活,但他却能自立自强、自我要求严格。虽然幼时他曾一度因病致哑,经过两年多的医治才得以痊愈,但他在学习和生活上却很少让父母操心。


卢作孚故事之艰辛求学路 作者:马开峰


这里有他所受的仅有的基础教育。1901年,8岁的卢作孚在读完两年私塾后,和大哥一起转入了有着千年文化根脉的瑞山书院(后改为瑞山小学)学习。6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结束了自己的求学生涯,此后再也没有上过任何正规的学校。也正是凭着这一底子,日后他却成了原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眼中的“小学博士”。


瑞山小学毕业后,年仅15岁的卢作孚便开始闯荡社会。他首先是跟着合川的生意人去到成都,接着便是住在成都的合川会馆准备继续求学或找事情做。初到外地的他,一半是陌生的世界,一半是熟悉的老乡。恰恰是靠着这帮在外地的合川人,他慢慢地融进了域外的生活,为自己开启了新的人生旅程。


合川是卢作孚智慧的源流


卢作孚的一生可谓传奇不断,与之相应的则是他所经历的人生压力前所未有。不过,由于这些压力的存在,反而激发了他超常的智慧。其堪称神来之笔的杰作有统一川江航运、组织宜昌大撤退、提出几何运粮计划、推动一元献机运动等。如果细加考析,我们不难发现,卢作孚的智慧源流或多或少都与合川有关,或多或少都来自他身后的这片土地和人民。


卢作孚故事之统一川江线 作者:罗婕 张帆


以宜昌大撤退的“三段式航行”为例,卢作孚之所以能在短短的40天内抢运完平常需要1年才能运完的物资和人员,就得益于他对合川古代漕粮方法的灵活运用。“三段式航行”的智慧主要在于它通过分段设航、合理搭配、统筹调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航段船只的不同优势,从而把运力用到了极致。


唐宋时期,合州作为漕粮运输的中转枢纽,为适应不同河道、不同江段、不同季节的航行采取了一种叫 “转搬”的运输方式。就长江、嘉陵江而言,其“转搬”的原则是:外水(长江)之舟不入渝水(今嘉陵江重庆至合川段)、渝水之舟不入内水(今嘉陵江合川至广元段),各航段依据不同水情状况分选不同的运粮舟船,训练不同的护航漕卒,建造不同的转搬设施。“三段式航行”的运输方案与合川古代“转搬”运输的原则方法如出一辙,我们不得不说合川先民的智慧在卢作孚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卢作孚故事之宜昌大撤退 作者 丁兴亮


又以几何运粮计划为例,卢作孚之所以能成功地化解抗战历史上那场十分严重的粮食危机,也得益于他对合川农村情况和古代驿递体系的了解。几何运粮计划的智慧有三:一是绕过奸商的囤积居奇,直接向农民购粮,解决粮食的来源问题;二是由国民政府电令各县乡设立军粮采购站,把农民家里的粮食以最快速度汇集起来,解决粮食的集中问题;三是用人力将粮食运送到公路和水陆运输的装卸点,再用汽车、船只将粮食运往城市和前线,解决粮食的运输问题。


几何运粮计划的这种决策智慧和运筹技巧,既有对合川民间交易方式的灵活运用,更有对古代驿递制度的借鉴参考。早在秦汉时期,垫江(今合川)作为巴郡重镇,便有了邮传之设,及至唐代,合州驿道上的陆站体系已普遍建立。到了宋代,合州驿道既设陆站,又设水站,以此承担传递文书、接待使客及转运物资的重任。元明清时,合州驿站塘铺已形成完备的水陆体系。几何计划的粮食运输与古代驿递制度下的物资运输有诸多相似之处,其目的就在于通过由点连线成网的运输统筹将一个千头万绪的物流组织问题变得简单明了、富于效率。


合川是卢作孚实业的母港


卢作孚的三大社会改革试验无一不与合川有关,而其中最为重要也最为成功的社会改革试验——创办民生公司和开展乡村建设更是发轫于此。


卢作孚最初的水上实业在合川。1925年10月11日,卢作孚开始在家乡合川与黄云龙、彭瑞成、刘勃然、李云根等筹组民生公司,开办渝合线航运。这一天在后来被确定为民生公司的纪念日,为卢作孚整个实业的起点。不久,卢作孚亲自到上海订购轮船,并命名“民生”号。1926年6月10日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重庆成立。7月23日“民生”轮抵达合川,开始了川江航运史上从未有过的定期航行。


卢作孚故事之立志办航运 作者:任小雨


卢作孚之所以选择航运业作为开端,这与合川自古水运繁忙、舟行南北有关。在卢作孚看来,四川经济不发达、科学文化落后,交通闭塞是一个重要原因。要改变四川的落后面貌,必先交通、后实业、再教育。而四川的交通在没有铁路和好的公路的情况下,只有通过长江及其支流与外省发生交往和联系。而当时长江航运大部分为外国船只所垄断,国内船只面临竞争十分激烈,要挤入川江航运,唯有从合川开始,从嘉陵江切入,因为这里的轮船运输还是一片空白。


卢作孚最初的岸上实业也在合川。1926年,卢作孚在订购“民生”轮船的同时,用5000元购买了一套发电设备,决定在合川建一座电厂。这年,民生公司用15马力卧式柴油机带动直流发电机发电,以500盏电灯供县城夜间照明,开创了合川供电历史,使合川成为了四川最早用上电灯的县城之一。


卢作孚故事之办民生公司 作者:潘思思


此后,卢作孚又连续在合川开办了多家企业,如1930年的合川自来水厂,1934年的合川电动碾米厂等。抗日战争时期,卢作孚更是协同合川民族企业家经营了华蓥公司、大昌铁厂、渝鑫钢铁厂等。这些企业在抗战中,为解决重庆钢铁、煤炭之需起到了重要作用。


卢作孚最初的乡村建设计划也是在合川。早在1925年,卢作孚即对合川县及嘉陵江三峡地区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状况作了全面调查,撰写了《两市村之建设》一书,提出了《合川县城南岸市村建设意见》,意欲以合川为点,进行乡村建设试验,并在小三峡地区经营采矿业。只因当时军阀割据,不允许个人推动地方改革而未付诸实践。直到两年后,他被推荐出任江巴璧合特组峡防局局长,北碚才被确定为乡村建设试验的中心。


合川是卢作孚情感的皈依


合川不仅哺育了卢作孚,更在心理层面带给了他一腔的家国情怀和一个母亲般的温暖怀抱。


在这里,他遇见了自己一生的伴侣——蒙淑仪女士。同为合川人的蒙淑仪,生性贤惠,勤俭持家,精于女红。卢作孚和她育有三儿两女,分别是:大儿子卢国维、二儿子卢国纪、小儿子卢国纶、大女儿卢国懿、小女儿卢国仪。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共同为子女作示范、树榜样,让卢家有了一个良好而严格的家教家风。


卢作孚与陈伯遵等人在合川县立通俗教育馆(药王庙旧址内)作者:潘思思


在这里,卢作孚曾受教于自己特别尊敬的两位恩师:一位是张森楷,一位是陈伯遵。前者是著名史学家、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其学问、胆识、人品深得卢作孚的景仰,他们惺惺相惜,既为师生又是朋友。卢作孚曾受张森楷之邀,参与过《民国新修合川县志》的编纂。为报师恩,张森楷客死他乡后,是卢作孚赶往北京将其灵柩运回合川并予安葬。后者陈伯遵曾任合川县教育局长,在民生公司创始之初,是他出面担保,通过借贷教育基金的方式才得以解决最为棘手的资金问题,要是没有他的鼎力支持,民生公司的开办或许会变得更加困难重重。


在这里,卢作孚的情感得以充盈饱满。卢作孚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的情感,既与他所坚持的爱国救国理想有关,又与他对社会的大爱良知有关,还与他所熟悉的合川优秀人物有关。合川历史上从来不乏忠贞报国、造福乡里、对社会充满责任感的仁人志士、名儒乡贤,如汉代的谯君黄、李颙,唐代的张柬之,北宋的周敦颐,南宋的王坚、张珏,明代的李实、胡世赏,清代的于成龙等都是他钦慕的对象。可以说,卢作孚将自己的生命个体归附于合川这片热土,归附于合川人民这个群体,自始至终都获得了一种无与伦比的力量。合川是他的情感港湾、心灵寄托。


会江楼 作者:陈舜明


也正是在这里,卢作孚在经历了两次大的挫折后得以再度崛起。一次是他的“革命救国”理想受挫后,他回到了合川,进而开始了“教育救国”理想的实践探索。另一次是他的“教育救国”理想受挫后,他回到了合川,转而开始创立民生公司,探索实业救国之路。正是这次崛起,他从合川出发,从嘉陵江出发,开启了他化零为整统一川江航运,进而开辟远洋航运的中国近化船王之路。


合川是卢作孚人格的底色


在卢作孚身上,始终透着一种精神,有人把它概括为“富强国家、民生为本”的爱国精神,“公而忘私、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富于理想、勇于实行”的实践精神,“勤俭敬业、吃苦耐劳”的朴素精神。


由精神而人格,在他身上蕴含了中华哲人所讲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所讲寡欲知足、自强不息,所讲爱人如己、敏事慎言,所讲克己内省、文武兼修等等的风度和美德。

钓鱼城独钓中原 作者:陈舜明

而这些,又都从不同角度折射出了合川的天地灵性、人文本底。合川,三江交汇,五水汇流,是一座以水为魂的城市,人们喜水、乐水、拜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水的品质众多:或曰守拙,静水流深,和光同尘;或曰齐心,荣辱与共,生死相依;或曰坚忍,柔而有骨,驰骋天下;或曰博大,海纳百川,广济天下;或曰灵动,因时而变,因机而活;或曰透明,无颜无色,光明磊落;或曰公平,不汲汲于富贵,不慽慽于贫贱。这样的天地大美,非有德之人不能配,非有为之人不能平。


同样,在我看来,卢作孚的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代表了他生于斯长于斯的三江大地——合川的精神。合川,初有土著濮人从远古走来,战洪荒斗险途,茹毛饮血,开拓进取;后有内迁巴人建都于铜梁山下,且战且守,一面开疆拓土,一面抵御楚蜀;再后来又有合州军民筑城于钓鱼山上,抗击蒙元大军,保家卫国。合川人,居大美之地,育大美之德,直道而行,自有一股凛然豪迈之气。


卢作孚的教育救国梦 作者:张仁勇


回顾卢作孚的一生,他在兵荒马乱中创办了卓越一流的企业;但在民族危难之际,却拼上了自己全部的心血,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日救亡歌;而在巨富面前他那种“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的超然淡定,又让人无法企及。卢作孚的伟大之处恰恰代表了合川人民那种既强悍又精敏、既进取又包容、既英雄又平民的民众性格。



合川孕育了卢作孚,卢作孚代表着合川。


值此卢作孚先生诞辰130周年之际,愿“合川之子”卢作孚的精神在合川大地上不断被弘扬,愿在合川大地上能不断涌现更多的卢作孚式“合川之子”。


(本文系根据作者在合川区政协纪念“合川之子”——卢作孚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材料整理而成)


总编辑:杨彪

副总编辑:尹红梅

责编:吴显峰

编审:蒲娅娜

编辑:蔡沁宏

来源:合川政协君